建筑業作為我國支柱型產業,其用工規模大、準入門檻不高等特點,使其吸納了近20%的新產業工人。數據顯示,2022年從事建筑業的新產業工人超過5000萬人。但由于我國建筑業勞動市場的需求不穩定,項目施工在不同的施工階段、不同的施工季節,勞動力的數量均有明顯的動態變化,高峰期和低谷期的建筑用工量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不同的施工項目建設方進度要求不同,勞動力需求不一致。不同的企業對于項目過程的管理會導致用工量的差異。
建筑業在總體經濟環境的變化及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用工需求會有較大的變化。因此建筑施工所需的勞動力雖然總量很大,但勞動力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建筑勞務需求的不穩定造成了建筑勞務工人的流動性非常強,而流動性強的特點迫使他們需要有一個組織來領導他們去承接連續的項目以保障可以連續不斷的進行勞動作業,獲取勞動報酬,因此“包工隊”組織形式應運而生。在建筑行業的發展歷程中,“包工隊”組織形式成為了大部分農民工選擇。
“包工隊”組織形式是農民工走向城市的引路人。大量存在的“包工頭”實際上類似于農民的經紀人,是農民走向城市、進城務工的領路人,他們還是農民工技術上的指導者,勞動中的管理者。許多農民因所處的環境與掌握的信息所限,獨自出門謀生面臨很大的困難。農民工進城務工并不是盲目的進入到城市,一般都是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進入到城市的。并且傾向和自己的親戚、老鄉在一起。這是因為和他們在一起不必擔心對方會欺騙自己,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在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卻缺少這種感覺。
于是,那些對農民來說,見多識廣的又有地域、血緣、朋友關系的包工頭就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與此同時,絕大多數包工頭為了掌控勞動力資源,都很注重個人的信用。導致人際約束對于農民工來說成為主要的信任機制。從而選擇依存于“包工隊”中的包工頭。許多勞資糾紛的發生,個體農民工投訴比例較少,多數是群體性事件,有包工頭影子在里面,許多包工頭組織民工一起討要工程款的根源還是在于害怕企業不支付或者延遲支付他們的工程承包款。
遺憾的是,近些年來的社會輿論充滿了對他們的抨擊和發泄,似乎當下各種勞資糾紛的問題,他們都難辭其咎。社交媒體上把包工頭當成唯利是圖,貪婪成性的剝削者加以聲討,無視了這個群體帶著千千萬萬農民工一起締造了中國建筑的偉大與榮光。
伴隨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數字經濟而出現的新經濟、新業態,成為吸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蓄水池”,建筑行業未來將難以再贏得農民工的青睞,造成了建筑工人隊伍的年齡斷檔、后繼乏人。而從宏觀層面上,還會制約整個建筑行業的技術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影響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
2016年起,國家對建筑勞務用工開始進行改革試點,住建部等部門相繼發布《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批準浙江、安徽、陜西3省開展建筑勞務用工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函》(建市函[2016]75號)、《關于培育新時期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指導意見》(建市〔2020〕105號)等文件,開展建筑勞務用工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取消建筑勞務企業資質,鼓勵和引導現有勞務班組或有一定技能和經驗的班組長成立以作業為主的專業公司,作為建筑工人的合法載體,促進建筑業農民工向技術工人轉型。
讓“建筑民工”轉型為“建筑產業工人”,以“專業作業企業”勞務管理模式逐漸取代“勞務分包”模式,就是建筑勞務市場在往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的發展方向。對建筑業而言,勞務大軍是行業發展的基礎,一線勞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建筑勞務用工改革勢在必行,誰能夠在改革的潮流中選對方向,就能夠逆勢而上,在建筑用工新時代中成為領軍人物。
從建筑行業發展歷程觀望,建筑業從2002-2012年基本穩步上升,每年的平均增速為18.7%,這是建筑業的黃金十年。但從2012至今,建筑行業增速下降到6.85%以上,增勢近十年明顯放緩。以從業情況進行分析,我國建筑業從業人數為5184.02萬人,2022年比上年末減少98.92萬人,減少0.31%,并連續四年減少。由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建筑行業發展已經由黃金時期進入疲態時期,并且在近幾年內持續勞動力流失,行業發展蘊藏危機。因此由于行業危機帶來“包工頭”一系列現實困境。
1、項目需求信息渠道來源少
“包工頭”傳統的項目需求信息來源于熟人介紹,但個人的人脈資源總歸有限,在個人的資源圈中獲取的項目需求無法達到自身業務發展要求。加之建筑住房類市場基本飽和,城鎮化速度空前,房屋空置率高。眾多房企停擺,許多樓盤爛尾,受其影響,國民購房熱情下滑,造成房地產開發商收縮開發計劃,房屋建筑類項目大量減少。“包工頭”在此情景下獲取到的項目需求也會大量減少,急需開拓外部信息資源。
2、勞務費用支付無保障
在工程業界內現狀是,活干好不是本事,能把錢收回來才是本事。農民工給包工頭打工,但是一些農民的薪水卻不能及時發放,付出汗水卻得不到回報的農民工不了解實際情況,會將拖欠薪水的責任歸結到包工頭身上。但是在建筑工地上的賬款結算,可謂是錯綜復雜,周期長還要面臨層層剝削,很多時候是上層的承包商沒有結算工錢,包工頭不給農民發錢也是情理之中。
3、“包工頭”資金壓力大
由于建筑工地賬款結算難度大,沒有保障性。“包工頭”的壓力是很大的,一方面要放下面子向上層要錢,另一方面又要安撫農民工拿不到錢的艱辛。一位做了20多年建筑包工頭的朋友大吐苦水:公司幾十個農民工歡天喜地回家過年了,可自己 2022 年農歷年硬是不好過了,打發走了農民工,手上沒有幾毛錢了。問其原因,主要是多家建設方欠公司幾百萬元,而他發農民工的工資還是自己墊上的。其實,現實生活中,類似問題還絕非一個,甚至較為普遍。
4、工人的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提升難度大
大多數建筑工人都是低學歷、低技術或者無技術工人,市場上都是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學習,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專業技術和管理能力較差,業務承接盲目性強,過程施工管理簡單粗暴,注重自身利益,缺乏職業素養,質量、安全生產主動意識較為欠缺,導致工程施工過程質量缺陷、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目前已有很多建筑公司的業務方式由傳統建筑施工向建筑產業互聯網轉型,更有部分領軍企業探索在全國范圍內成立的建筑數字技術產業園,通過國家產業扶持政策,為“包工頭”以施工班組為單位在園區成立專業作業隊伍(個體工商戶),享受園區產業扶持政策。同時,在整合建筑施工單位中勞務用工全鏈條業務的過程中,數字化和信息共享化定制是關鍵,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建筑勞務用工信息資源共享
通過搭建勞務資源共享平臺,打破建筑企業、勞務公司、“包工頭”、施工班組等角色的信息壁壘,實現信息共享。平臺富集1000+優質勞務班組信息,通過對班組的線下聯系、歷史項目認證、專業證書核實三重認證方式來確保班組的真實性和專業性,為用戶提供信任保障;平臺匯總全國各地項目需求信息,對項目類型進行多層劃分,包含建筑領域各行各業需求,為“包工頭”提供海量項目資源,減少“包工頭”對項目的空窗期,使建筑行業信息更加公開化和規范化,打破傳統熟人業務信息壁壘,解決工人找活難、包工隊找活難、公司招人難的問題。
2、勞務費用結算保障解決方案
針對對在產業園成立的個體戶的“包工頭”,提供大量真實的項目需求信息,若“包工頭”在選擇在平臺與項目達成合作,平臺采用”互聯網+建筑勞務“用工方式,依托信息技術建立數字用工服務體系,為建筑勞務結算、農民工工資發放提供一體化服務。同時這些平臺可以為“包工頭”提供應收勞務費用擔保,保障“包工頭”的建筑勞務所得權益,不再對勞務費用結算進行擔憂。
3、產業園金融扶持政策
“包工頭”時常因資金緊張、貸款不暢而煩惱,“包工頭”常常由于沒有企業主體,只能采用個人抵押貸的方式進行貸款,這種貸款方式一般風險大且利息較高。現在已有企業依托筑企通建筑數字技術產業園,與政府和銀行合作,享有園區金融扶持政策,“包工頭”在園區成立個體工商戶,可享受金融資金扶持,最低利息年化3.85%并且無需抵押,可幫助“包工頭”在艱難時期減小資金壓力。
4、便捷的技能培訓通道
園區與政府和各頭牌技能培訓機構聯合打造建筑工人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享受國家政策補助,為廣大工友提供最專業、最便捷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增強施工隊伍專業能力,獲取技能證書,提升綜合素質水平,幫助施工班組完成建筑產業工人轉型。